从德国电影《浪潮》来的灵感,心理学博士沈傲霜来到一所高中展开实验,最终将全校师生变成了狂热崇拜分子。第一章 实验的种子
海州市第一高级中学坐落在城市边缘的青山脚下,校园里古树参天,教学楼如棋盘般整齐排列。
九月一日的清晨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,混合着新学期特有的喧闹。开学典礼在操场上举行,学生们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,排成方阵,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主席台。校长郑守正,一个五十出头的中年男人,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,他站在麦克风前,声音洪亮如钟。
“同学们,新学期开始了!今年,我们学校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老师。她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心理学博士,沈傲霜老师!沈老师将担任高三(1)班的班主任兼社会学选修课教师。她将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,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会与人性。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沈老师!”
掌声如潮水般涌起,学生们好奇地伸长脖子,看着一位身材修长的女性走上台。她大约三十岁出头,一头乌黑长发盘成优雅的发髻,穿着简约的白衬衫和黑裙,脸上戴着一副细框眼镜,镜片后是一双锐利却带着温和的眼睛。
沈傲霜站在麦克风前,微微一笑,声音清澈而富有磁性。“谢谢郑校长,谢谢同学们。很高兴加入海州市一中这个大家庭。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,我一直相信,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探索人性的旅程。在这个民主自由的时代,许多人认为独裁、洗脑这样的概念已经过时了。他们觉得现代人理性、独立,不会轻易被操控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为了证明这一点,我将参考一部德国电影《浪潮》的方法,在我的班级进行一个实验。这个实验会模拟一个小型社会,展示群体如何在特定条件下丧失理性,变得盲从和狂热。当然,一切都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,我会确保每个人都能从中学习到宝贵的教训。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,一起探索人性的深渊。”
台下响起阵阵议论声,有人兴奋,有人疑惑,还有人低声嘀咕:“洗脑?现在谁还信这玩意儿。”但沈傲霜的眼神扫过人群时,那些声音瞬间安静下来。也许此刻,众人并不相信她,但她的话语已是如同一颗种子在学生们的心田悄然种下。
——
开学第一天,高三(1)班的教室里,阳光从窗户洒入,照亮了黑板上的粉笔字。班级有四十多名学生,大多是尖子生,竞争激烈。
班长苏婉清是个文静的女孩,是老师家长眼中的乖乖女,成绩优异,礼貌懂事。她面容姣好,长发及腰,坐在第一排,认真地注视着讲台。
班里有名的刺头陆明远则靠在最后一排,翘着腿,嘴里嚼着口香糖,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。他是班里的“问题少年”,爱顶撞老师,成绩中等偏下,但脑子活络,常读些杂书。
沈傲霜走进教室,学生们瞬间安静下来。她没有急着上课,而是站在讲台上,环视全班,嘴角带着浅笑。“同学们,大家好。从今天起,我是你们的班主任。我们的实验从现在开始。第一课:礼仪。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础,在古代中国,拱手礼是表达敬意的标准方式。今天,我们就从这个开始学习。”
她示范了一次:双手抱拳,微微鞠躬,动作优雅流畅。“现在,大家跟着我做。记住,动作要标准,眼神要真诚。”
学生们有些尴尬地站起来,模仿着她的动作。第一次行礼,大多歪歪扭扭,还有人笑出声来。
沈傲霜没有批评他们,而是耐心纠正。“再来一次。想想看,如果每个人都随意行事,社会会乱成什么样?统一的标准,能带来力量和归属感。”
听到班主任的话,第二次行礼大家认真了许多。苏婉清的动作最标准,她鞠躬时腰弯得恰到好处,眼神中甚至有意带着崇敬。沈傲霜走过去,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。“苏婉清同学,做得很好!你的动作体现了真正的敬意。大家向她学习。”
苏婉清脸红了,眼中闪着喜悦。全班的目光投向她,有人羡慕,有人模仿。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赞扬,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,激起涟漪。
有几个同学不以为意,随便应付了事。甚至陆明远故意弯腰过低,就像是在嘲讽一般。沈傲霜仅仅瞥了他一眼,没说什么,继续上课。
那天课后,沈傲霜布置了一个小任务:“明天上课前,每个人都要练习拱手礼,并互相纠正。记住,这是我们实验的一部分——建立纪律。”
第二天,教室氛围变了。学生们进门时,不自觉地站得笔直。沈傲霜一出现,大家齐刷刷地行拱手礼鞠躬,本来不想如此做的几人,看了看周围的同学,也默不作声地行礼。她点头微笑:“很好。看到大家这么认真,我很欣慰。今天,我们继续深化实验。在《浪潮》电影中,老师通过统一口号和动作,让学生感受到群体的力量。我们也可以试试。”
她开始讲解心理学原理:从众效应、权威服从实验,如米尔格拉姆实验。她用生动的故事描述,人们如何在群体压力下放弃个人判断。“想象一下,如果我们班成为一个紧密的集体,每个人都服从规则,会多么强大?但如果有人破坏规则,就会削弱整体。”
课间,苏婉清主动找沈傲霜汇报练习情况,其他学生也围上来,争相展示。沈傲霜一一点评,对积极者表示赞扬,对消极者轻拿轻放甚至故意忽略他们。
陆明远试着插话:“老师,这不就是洗脑吗?我们是学生,不是士兵。”
沈傲霜笑了笑:“明远同学,这是实验的一部分,实验是完全自由的。如果你觉得不适,可以选择退出。但想想看,退出的人,会错过什么?”
陆明远耸耸肩,没再说话。但班里有人开始窃窃私语:“陆明远真不合群。”“他天天没事找事。”
第三天,沈傲霜引入了《侍师守则》。她在黑板旁贴上一张纸,上面写着第一条:“老师站立时学生不得同坐。”她解释道:“在古代,学生对老师有严格的礼节。这不是奴役,而是尊重。实验中,我们模拟的就是这种权威结构。从现在起,当我站着时,大家也要站着,除非我允许坐下。”
学生们起初有些不适应,但当沈傲霜站着讲课时,苏婉清第一个站起来,其他人跟着起身。站累了,有人想坐下,但看到别人都站着便忍住了。沈傲霜赞扬道:“同学们,看,这就是群体的力量。坚持下来,你们会感受到内心的统一。”
下午的自习课,她故意站了很久。学生们腿都酸了,但还是没人坐下。课后,苏婉清提议道:“老师,我们可以加更多规则吗?这样实验更真实。”沈傲霜点头道:“好主意,明天大家讨论一下吧。”
第四天,苏婉清提出了第二条规定:“老师的物品需双手承接。”沈傲霜表示要让学生们投票决定是否通过。“民主方式决定独裁规则,有趣吧?”
投票结果,几乎全票通过,只有寥寥几人如陆明远之辈投了反对票。沈傲霜宣布第二条规定生效,并给学生们做示范:递书时,用双手接过,微微鞠躬。“这代表敬重,你们也可以回去问问家里人,这样做是不是会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爱戴。”
课堂上,她随意递出一支笔,苏婉清双手接过,其他学生争相效仿。渐渐地,学生们开始主动为她服务:擦黑板时双手捧着板擦,递水杯时小心翼翼。沈傲霜每次都微笑肯定:“做得很好,你们都是懂礼仪的好孩子。”
沈傲霜的洗脑过程是渐进的,巧妙利用心理学原理。
首先是建立权威:通过赞扬积极者,制造榜样效应。学生们看到被赞扬的人获得认可,便竞相模仿,被赞扬的人看到别人效仿自己,便会更加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。
其次是群体压力:她故意忽略或轻描淡写不服从者,让他们感到孤立。
最后是符号与仪式:她规定拱手礼、站立规则等重复动作,让学生们形成习惯,潜移默化地强化服从意识。
第五天,她引入《侍师守则》第三条:“老师咳唾应跪接。”这听起来有些极端,但她解释道:“在古代宫廷,这是极致的敬意。我们实验中用它来测试服从极限。当然,不是真的跪接,而是象征性动作,提醒大家权威的绝对性。”
学生们起初犹豫,但一直被沈傲霜赞扬的苏婉清尝到了听话的甜头,第一个跪下示范:“老师,我愿意。”其他人下意识顺从跟上,并投票通过了这一条规定。
沈傲霜并不强迫学生们硬性接受这一条,只是说道:“参与者会感受到归属的喜悦。”
陆明远嗤笑一声:“真是荒谬!”班里有些人往后看去,狠狠瞪了他一眼。“不愿意参加就闭嘴,又不是强制的,真是破坏氛围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沈傲霜渐渐深化对于学生们的操控。她每天上课前,都让学生们齐声朗读守则,声音越来越洪亮。课上,她分享《浪潮》的片段:老师如何用“纪律铸就力量”“团结铸就力量”口号统一学生。她改编成:“侍师铸就力量。”学生们重复:“侍师铸就力量!”
她还引入奖励系统:服从者获得“侍师积分”,如苏婉清因标准礼仪得高分。积分高的学生在班会上被当众表扬,还可以在上课时坐在讲台旁边;积分低的不会被惩罚,但是会被忽略,被边缘化。渐渐地,学生们开始自发竞争:谁先为老师开门,谁双手递水姿势最为恭敬。
——
一段时间后,学校食堂,沈傲霜坐在角落。七个男生——包括体育委员张伟和学习委员李浩,自发地每人打一份菜:红烧肉、青菜、鱼汤等,端着盘子站在她面前,像侍者般恭敬。“老师,您想吃什么?我们为您准备好了。”
沈傲霜微微一笑:“哦?这是实验的一部分吗?很好。”她指了指红烧肉,张伟上前,双手捧盘让她夹菜。其他男生一动不动,眼神中满是期待。当沈傲霜用筷子指向哪道菜的时候,端菜的学生便恭敬地上前,弯腰双手将菜盘上举过头顶,等沈傲霜夹完菜再保持姿势向后退去,回到原位后才站直身体,看着就像古代的奴仆一般。
沈傲霜吃完后,还微笑着对他们表示感谢,几人激动地差点跪下。等沈傲霜离开后,吃剩的菜和汤被学生们围住。苏婉清提议:“我们用饭卡竞价拍卖,所得捐给班级基金,方便老师更好地开展实验。”竞价热烈,有人出五十元买一口汤,声称这是“老师的恩赐”。
更诡异的是,沈傲霜擦嘴的纸巾被苏婉清偷偷捡起藏在口袋里,课后独自在角落吃了下去,眼中闪烁着狂热:“我才是最尊敬老师的。”
这些行为不是沈傲霜直接命令,而是学生们在群体氛围中自发演化。她在课上暗示:“真正的集体,会自愿为领袖服务。这就是洗脑的本质——不是强制,而是内在驱动力。”
而陆明远不满这种现象,开始了反抗之路。他在《侍师守则》上乱写:“这不是洗脑是什么?真是荒唐!”结果,班里人开始孤立他,排挤他,霸凌他。体育课上,他换下来的鞋子被灌上墨汁,换鞋时脚黑乎乎的。大家纷纷嘲笑,陆明远十分气愤,但没人帮他,也许是不敢,也许是不愿。
沈傲霜知道后,在课堂上讲述了这件事,但她没有惩戒任何人,只是说道:“实验中,破坏者会自然被排除,这就是群体的自我净化。”
——
月考发卷日的下午,气氛紧张。沈傲霜发卷时,不小心碰到了讲桌上的保温杯,杯子掉在讲台上,瓶盖滚开,热水洒落。三秒内,教室瞬间沸腾:
苏婉清第一个冲上去,扯下校服衬衫的下摆就擦,布料蹭过水渍时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;
张伟跟着扑过去,直接用掌心抹拭,嘴里还喊着“我来我来”;
李浩撕下书页,跑过去将其铺在讲台上吸水;
第一排的陈晓雯,愣了片刻,突然趴到讲台上,伸出舌头舔舐洒落的水渍。
等讲台被清理干净,沈傲霜弯腰,用手托起陈晓雯的头:“晓雯,你做得很好。从明天起,你专门负责保管我的保温杯。”
陈晓雯泪眼婆娑,重重点头,额头撞在讲台上,发出“砰”的一声,青紫色的淤痕立刻肿起来:“谢谢老师!谢谢老师!”
放学时,二十名学生自发围成人墙,挡在教室门口。他们把沈傲霜护在中间,像保护易碎的珍宝。隔壁班的学生扒窗户看,立刻被骂:“滚远点!别打扰老师!”
人群外的陆明远看着这一幕,忽的想到《乌合之众》书上说——群体中的个人会丧失理性,变成提线木偶。他感到心寒,但无力改变。
已有 3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6 元 才能浏览 购买主题
真可惜,如果是女S对男M搞残忍又性感的身体实验就好了
liyuekyo 发表于 2025-8-31 14:23海州市第一高级中学坐落在城市边缘的青山脚下,校园里古树参天,教学楼如棋盘般整齐排列。
九月一日的清晨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,混合着新学期特有的喧闹。开学典礼在操场上举行,学生们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,排成方阵,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主席台。校长郑守正,一个五十出头的中年男人,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,他站在麦克风前,声音洪亮如钟。
“同学们,新学期开始了!今年,我们学校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老师。她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心理学博士,沈傲霜老师!沈老师将担任高三(1)班的班主任兼社会学选修课教师。她将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,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会与人性。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沈老师!”
掌声如潮水般涌起,学生们好奇地伸长脖子,看着一位身材修长的女性走上台。她大约三十岁出头,一头乌黑长发盘成优雅的发髻,穿着简约的白衬衫和黑裙,脸上戴着一副细框眼镜,镜片后是一双锐利却带着温和的眼睛。
沈傲霜站在麦克风前,微微一笑,声音清澈而富有磁性。“谢谢郑校长,谢谢同学们。很高兴加入海州市一中这个大家庭。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,我一直相信,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探索人性的旅程。在这个民主自由的时代,许多人认为独裁、洗脑这样的概念已经过时了。他们觉得现代人理性、独立,不会轻易被操控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为了证明这一点,我将参考一部德国电影《浪潮》的方法,在我的班级进行一个实验。这个实验会模拟一个小型社会,展示群体如何在特定条件下丧失理性,变得盲从和狂热。当然,一切都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,我会确保每个人都能从中学习到宝贵的教训。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,一起探索人性的深渊。”
台下响起阵阵议论声,有人兴奋,有人疑惑,还有人低声嘀咕:“洗脑?现在谁还信这玩意儿。”但沈傲霜的眼神扫过人群时,那些声音瞬间安静下来。也许此刻,众人并不相信她,但她的话语已是如同一颗种子在学生们的心田悄然种下。
——
开学第一天,高三(1)班的教室里,阳光从窗户洒入,照亮了黑板上的粉笔字。班级有四十多名学生,大多是尖子生,竞争激烈。
班长苏婉清是个文静的女孩,是老师家长眼中的乖乖女,成绩优异,礼貌懂事。她面容姣好,长发及腰,坐在第一排,认真地注视着讲台。
班里有名的刺头陆明远则靠在最后一排,翘着腿,嘴里嚼着口香糖,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。他是班里的“问题少年”,爱顶撞老师,成绩中等偏下,但脑子活络,常读些杂书。
沈傲霜走进教室,学生们瞬间安静下来。她没有急着上课,而是站在讲台上,环视全班,嘴角带着浅笑。“同学们,大家好。从今天起,我是你们的班主任。我们的实验从现在开始。第一课:礼仪。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础,在古代中国,拱手礼是表达敬意的标准方式。今天,我们就从这个开始学习。”
她示范了一次:双手抱拳,微微鞠躬,动作优雅流畅。“现在,大家跟着我做。记住,动作要标准,眼神要真诚。”
学生们有些尴尬地站起来,模仿着她的动作。第一次行礼,大多歪歪扭扭,还有人笑出声来。
沈傲霜没有批评他们,而是耐心纠正。“再来一次。想想看,如果每个人都随意行事,社会会乱成什么样?统一的标准,能带来力量和归属感。”
听到班主任的话,第二次行礼大家认真了许多。苏婉清的动作最标准,她鞠躬时腰弯得恰到好处,眼神中甚至有意带着崇敬。沈傲霜走过去,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。“苏婉清同学,做得很好!你的动作体现了真正的敬意。大家向她学习。”
苏婉清脸红了,眼中闪着喜悦。全班的目光投向她,有人羡慕,有人模仿。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赞扬,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,激起涟漪。
有几个同学不以为意,随便应付了事。甚至陆明远故意弯腰过低,就像是在嘲讽一般。沈傲霜仅仅瞥了他一眼,没说什么,继续上课。
那天课后,沈傲霜布置了一个小任务:“明天上课前,每个人都要练习拱手礼,并互相纠正。记住,这是我们实验的一部分——建立纪律。”
第二天,教室氛围变了。学生们进门时,不自觉地站得笔直。沈傲霜一出现,大家齐刷刷地行拱手礼鞠躬,本来不想如此做的几人,看了看周围的同学,也默不作声地行礼。她点头微笑:“很好。看到大家这么认真,我很欣慰。今天,我们继续深化实验。在《浪潮》电影中,老师通过统一口号和动作,让学生感受到群体的力量。我们也可以试试。”
她开始讲解心理学原理:从众效应、权威服从实验,如米尔格拉姆实验。她用生动的故事描述,人们如何在群体压力下放弃个人判断。“想象一下,如果我们班成为一个紧密的集体,每个人都服从规则,会多么强大?但如果有人破坏规则,就会削弱整体。”
课间,苏婉清主动找沈傲霜汇报练习情况,其他学生也围上来,争相展示。沈傲霜一一点评,对积极者表示赞扬,对消极者轻拿轻放甚至故意忽略他们。
陆明远试着插话:“老师,这不就是洗脑吗?我们是学生,不是士兵。”
沈傲霜笑了笑:“明远同学,这是实验的一部分,实验是完全自由的。如果你觉得不适,可以选择退出。但想想看,退出的人,会错过什么?”
陆明远耸耸肩,没再说话。但班里有人开始窃窃私语:“陆明远真不合群。”“他天天没事找事。”
第三天,沈傲霜引入了《侍师守则》。她在黑板旁贴上一张纸,上面写着第一条:“老师站立时学生不得同坐。”她解释道:“在古代,学生对老师有严格的礼节。这不是奴役,而是尊重。实验中,我们模拟的就是这种权威结构。从现在起,当我站着时,大家也要站着,除非我允许坐下。”
学生们起初有些不适应,但当沈傲霜站着讲课时,苏婉清第一个站起来,其他人跟着起身。站累了,有人想坐下,但看到别人都站着便忍住了。沈傲霜赞扬道:“同学们,看,这就是群体的力量。坚持下来,你们会感受到内心的统一。”
下午的自习课,她故意站了很久。学生们腿都酸了,但还是没人坐下。课后,苏婉清提议道:“老师,我们可以加更多规则吗?这样实验更真实。”沈傲霜点头道:“好主意,明天大家讨论一下吧。”
第四天,苏婉清提出了第二条规定:“老师的物品需双手承接。”沈傲霜表示要让学生们投票决定是否通过。“民主方式决定独裁规则,有趣吧?”
投票结果,几乎全票通过,只有寥寥几人如陆明远之辈投了反对票。沈傲霜宣布第二条规定生效,并给学生们做示范:递书时,用双手接过,微微鞠躬。“这代表敬重,你们也可以回去问问家里人,这样做是不是会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爱戴。”
课堂上,她随意递出一支笔,苏婉清双手接过,其他学生争相效仿。渐渐地,学生们开始主动为她服务:擦黑板时双手捧着板擦,递水杯时小心翼翼。沈傲霜每次都微笑肯定:“做得很好,你们都是懂礼仪的好孩子。”
沈傲霜的洗脑过程是渐进的,巧妙利用心理学原理。
首先是建立权威:通过赞扬积极者,制造榜样效应。学生们看到被赞扬的人获得认可,便竞相模仿,被赞扬的人看到别人效仿自己,便会更加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。
其次是群体压力:她故意忽略或轻描淡写不服从者,让他们感到孤立。
最后是符号与仪式:她规定拱手礼、站立规则等重复动作,让学生们形成习惯,潜移默化地强化服从意识。
第五天,她引入《侍师守则》第三条:“老师咳唾应跪接。”这听起来有些极端,但她解释道:“在古代宫廷,这是极致的敬意。我们实验中用它来测试服从极限。当然,不是真的跪接,而是象征性动作,提醒大家权威的绝对性。”
学生们起初犹豫,但一直被沈傲霜赞扬的苏婉清尝到了听话的甜头,第一个跪下示范:“老师,我愿意。”其他人下意识顺从跟上,并投票通过了这一条规定。
沈傲霜并不强迫学生们硬性接受这一条,只是说道:“参与者会感受到归属的喜悦。”
陆明远嗤笑一声:“真是荒谬!”班里有些人往后看去,狠狠瞪了他一眼。“不愿意参加就闭嘴,又不是强制的,真是破坏氛围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沈傲霜渐渐深化对于学生们的操控。她每天上课前,都让学生们齐声朗读守则,声音越来越洪亮。课上,她分享《浪潮》的片段:老师如何用“纪律铸就力量”“团结铸就力量”口号统一学生。她改编成:“侍师铸就力量。”学生们重复:“侍师铸就力量!”
她还引入奖励系统:服从者获得“侍师积分”,如苏婉清因标准礼仪得高分。积分高的学生在班会上被当众表扬,还可以在上课时坐在讲台旁边;积分低的不会被惩罚,但是会被忽略,被边缘化。渐渐地,学生们开始自发竞争:谁先为老师开门,谁双手递水姿势最为恭敬。
——
一段时间后,学校食堂,沈傲霜坐在角落。七个男生——包括体育委员张伟和学习委员李浩,自发地每人打一份菜:红烧肉、青菜、鱼汤等,端着盘子站在她面前,像侍者般恭敬。“老师,您想吃什么?我们为您准备好了。”
沈傲霜微微一笑:“哦?这是实验的一部分吗?很好。”她指了指红烧肉,张伟上前,双手捧盘让她夹菜。其他男生一动不动,眼神中满是期待。当沈傲霜用筷子指向哪道菜的时候,端菜的学生便恭敬地上前,弯腰双手将菜盘上举过头顶,等沈傲霜夹完菜再保持姿势向后退去,回到原位后才站直身体,看着就像古代的奴仆一般。
沈傲霜吃完后,还微笑着对他们表示感谢,几人激动地差点跪下。等沈傲霜离开后,吃剩的菜和汤被学生们围住。苏婉清提议:“我们用饭卡竞价拍卖,所得捐给班级基金,方便老师更好地开展实验。”竞价热烈,有人出五十元买一口汤,声称这是“老师的恩赐”。
更诡异的是,沈傲霜擦嘴的纸巾被苏婉清偷偷捡起藏在口袋里,课后独自在角落吃了下去,眼中闪烁着狂热:“我才是最尊敬老师的。”
这些行为不是沈傲霜直接命令,而是学生们在群体氛围中自发演化。她在课上暗示:“真正的集体,会自愿为领袖服务。这就是洗脑的本质——不是强制,而是内在驱动力。”
而陆明远不满这种现象,开始了反抗之路。他在《侍师守则》上乱写:“这不是洗脑是什么?真是荒唐!”结果,班里人开始孤立他,排挤他,霸凌他。体育课上,他换下来的鞋子被灌上墨汁,换鞋时脚黑乎乎的。大家纷纷嘲笑,陆明远十分气愤,但没人帮他,也许是不敢,也许是不愿。
沈傲霜知道后,在课堂上讲述了这件事,但她没有惩戒任何人,只是说道:“实验中,破坏者会自然被排除,这就是群体的自我净化。”
——
月考发卷日的下午,气氛紧张。沈傲霜发卷时,不小心碰到了讲桌上的保温杯,杯子掉在讲台上,瓶盖滚开,热水洒落。三秒内,教室瞬间沸腾:
苏婉清第一个冲上去,扯下校服衬衫的下摆就擦,布料蹭过水渍时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;
张伟跟着扑过去,直接用掌心抹拭,嘴里还喊着“我来我来”;
李浩撕下书页,跑过去将其铺在讲台上吸水;
第一排的陈晓雯,愣了片刻,突然趴到讲台上,伸出舌头舔舐洒落的水渍。
等讲台被清理干净,沈傲霜弯腰,用手托起陈晓雯的头:“晓雯,你做得很好。从明天起,你专门负责保管我的保温杯。”
陈晓雯泪眼婆娑,重重点头,额头撞在讲台上,发出“砰”的一声,青紫色的淤痕立刻肿起来:“谢谢老师!谢谢老师!”
放学时,二十名学生自发围成人墙,挡在教室门口。他们把沈傲霜护在中间,像保护易碎的珍宝。隔壁班的学生扒窗户看,立刻被骂:“滚远点!别打扰老师!”
人群外的陆明远看着这一幕,忽的想到《乌合之众》书上说——群体中的个人会丧失理性,变成提线木偶。他感到心寒,但无力改变。
真可惜,如果是女S对男M搞残忍又性感的身体实验就好了
不太喜欢这种过于暴力的,有一个长篇古装的文在写,以后可能会加一些残忍元素
页:
[1]